![]()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雨忆网络 >> 教育 >> 教师论文 >> 素质教育讨论 >> 正文 | ![]() ![]() |
|
|||||
语文是什么 | |||||
作者:佚名 教育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18 更新时间:2004-10-23 | |||||
本篇“语文是什么”转贴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由于数据量比较大,采用了分页的形式,希望给您的访问带来方便 语文一分为二,这是一个重大的、复杂的、无论在外部或内部牵涉都极为深广的问题,诸如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标准研制、教材编写、教师培训、语文高考等等等等;但我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商量,百家争鸣嘛;而且在这篇短文里,也只能罗列我的一些观点,有的略作说明而已。 1.语文即语言和文学。上引有关文件也是以这一认识为常识背景写出来的,因此未加任何说明,是“理所当然”“本应如此”“人人明白,个个清楚”的口气,绝想不到它会成为一个问题。关于“语文”的定义,我也走过弯路。为了论证语文属人文学科而非工具学科,我曾从合二为一的实际出发,根据语文教材都是言语作品、读写听说都是言语活动、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等等事实与观念,将语文课界定为言语课(虽然同时根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把言语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文学是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等道理强调文学教育。)这于理不通。正如李海林先生最近对我说的,语言和文学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文学可以和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并举,但语言却不能,因为除文学外的其他课程的内容也都是而且只能是以语言的形态出现的。如果说语文课是语言课,数学课就不是语言课了吗?历史、地理等等等等显然也都是语言课。 2.一分为二后的“语言”是汉语,更准确地说是现代汉语,着重于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律及其运用的教学,完全不同于大学中文系所开的关于语言学的课程。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中学毕业生应当对自己的母语有相当的理性认识,而不能是一头雾水,混油一片。为了培养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中国人,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中学开设汉语课完全必要。但合二为一以来,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是节节败退,一直退到现在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以为中学毕业生应当具备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汉语常识。当然,汉语课怎么开、教什么、怎样教等都必须从长计议。虽然我对现代汉语这门学问在中学生临床应用上当时多少有点悲观情绪,但我始终认为学习包括语言知识在内的语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参与主编的浙江师大《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也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语文基本知识这一部分。在《语感论》一书中,我曾标举“语感中心说”以反对“知识中心说”,我所指的步识中心说”是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即认为语言能力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经由反复不断的训练转化而来,因而主张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中心,以训练为主体,课文只是知识的例证,训练的材料。至今我仍然认为“知识中心说”是错误的有害的。语感中心说并非语感唯一说。我认为语文素质还应有语文知识的积淀等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在该书中我曾一再说“‘语感中心说’决不轻视更不排斥语言知识,但也不主张培养语感以‘语言知识为主导’”;“我们千万不能把语感与理性的语文基础知识人为地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传授基础知识视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见该书第386页) 3.重视、强调文学教育,是我的一贯主张。我曾把文学比成青少年身上不可须臾或离的通灵宝玉,鼓吹可谓不遗余力。但在《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一书中有关文学教育功能的论述还有“左”的痕迹,我不能由于此书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而为自己辩护。 不能不承认,由于合二为一,几乎把语言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文学教育身上,文学教育确实不堪重负,甚至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变得不像、不是文学教育了。当然,文学教育诸多方面的问题同样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4.“汉语”和“文学”基本上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汉语”教育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有关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学教育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它不能去讲关于语言文字本身的系统完整的知识,也不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责任。如果说文学是“心学”,那么汉语就是“人体解剖学”,当然互有联系,但毕竟不宜合二为一,混在一起进行教学。汉语的规律是从汉言语作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只是它的源头之一,并非全部。学习汉语规律有助于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汉语水平,但毕竟都有各自独特的规律、各自独特的任务,不能也不应相互取代。“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两者混教,要么文学教育沦为语言教育的附庸──文学教育虽然牵涉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也要从语言入手,知言而会心,但绝对不能只是一味讲究有关语言运用的技术、技能、技巧,若把文学作品当作语言知识的例证,文学教育必将患上丧魂失魄症而一命呜乎;要么语言教育沦为文学教育的附庸──循着文学教育的路子走,语言教育势必鸡零狗碎,不可能在教学中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不得不逐渐淡化,甚至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大体上说,几十年来,有时西风压倒东风,有时东风压倒西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就在这种相互想要压倒对方的折腾中走向“双亏”“双输”“双惨”。 总之,“语”“文”合二为一,两败俱伤;一分为二,“语”“文”可以各自甩开膀子,迈开大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摘自:《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 |
|||||
教育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教育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 2005
程序内核: 站长:小王 |